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心系贫困群众 争做扶贫先锋

记渑池县人民法院驻天池镇藕池村第一书记 张群芳

  发布时间:2017-08-08 08:00:48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驻村帮扶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7月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渑池县人民法院驻天池镇藕池村第一书记张群芳走村入户,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注重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雪中送炭”与“授人以渔”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帮助藕池村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增收致富,实现藕池村2016年顺利实现脱贫。

    精准识贫是前提

    由于扶贫资源的稀缺性,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部分群众有争当贫困户的思想,有些甚至因此产生矛盾纠纷,引发上访、闹访。张群芳同志深刻认识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他通过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以及深入农户走访,广泛宣传贫困户识别政策,让群众了解贫困户识别程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针对基层干部在贫困户认定中享有较大权力,这种权力一旦被滥用,发生优亲厚友,收受贿赂等问题,必然会引发基层矛盾,为此,他决心要让群众“睁开眼、看得见、说上话”,确保识别程序公开透明尤为关键。在贫困识别过程中,张群芳同志顶着被部分干部和群众不理解的压力,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驻村帮扶两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全村4个村民组,425户人家,实地摸排了1843口人,通过入户调查、初选对象、公示公告、填写档卡、数据录入等规范透明的程序,从300余户要求加入贫困户的群众中,甄别筛选出贫困户122户,贫困人口510人。通过耐心讲解识别标准,答疑解惑,做好心理疏导,争取了未能入选的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春风化雨的工作方式,让村民觉得张群芳就是自家人,邻家兄弟,张群芳同志更是把藕池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乡父老。

    抓好党建是基础

    打赢脱贫工作这场硬仗,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张群芳同志驻村后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以“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支凝心聚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将全村46名党员成立5个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通过“三会一课”、“党建活动日”、“双联双促”等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使干部队伍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党支部已成为脱贫攻坚凝聚共识,出谋划策,落实行动的战斗堡垒。

    精准帮扶是关键

    产业发展强基础。他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在发展方式上,推行“公司+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在住房建设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直补到人;对读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补贴直补到受助家庭等。在入户走访中,很多干部、群众都认为政策方向是好的,可是成效还不太明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扶到根上点上。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藕池村的地理位置优越,又深处优质小麦高产区,村内的三门峡雪莲面业有限公司生意做的有声有色,老板又是该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能不能从这方面想想办法,帮助村民脱贫呢?张群芳结合政策想办法,深入雪莲面业走访,与公司负责人座谈沟通,从公司所需原料、用工等方面充分协商沟通,共同带领藕池村民一起奔小康。最终确定依托位于该村的三门峡雪莲面业有限公司,实施高效农田种植发展项目,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全村110户贫困户种植了优质小麦500亩,全部高于市场价供给雪莲面业,实现家门口增收。同时,创新股份帮扶模式,向农业龙头企业三门峡市雪莲面业有限公司注入产业发展资金300万元,作为藕池村121户、506名贫困人口的入股股份,占企业总股份的5%,每年企业以注入资金总额的10%(30万元)为贫困户保底分红,以此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若企业盈利较好,还将在保底的基础上按股份进行分红。2016年底,该村每位贫困人口直接享受到分红474元。同时该村还有9名贫困户在雪莲面业长期务工,年工资收入在2.5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分红群众激动的说:在家种地还能分红,这个事大家都愿意干。

    易地搬迁克难点。张群芳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针对33户135名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的问题,张群芳同志耐心与未能被认定为贫困户的10余户群众做好思想工作,连续一个星期夜以继日的沟通协商,总投资810万的易地搬迁项目最终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因秋季雨水偏多、建筑材料紧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张群芳同志为此现场协调,排忧解难,2017年5月底该工程已全部完工,截止2017年7月底符合入住条件的已搬迁入住。有的群众在拿到钥匙时喜极而泣,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对张群芳同志扎实的工作更是一致好评。

    强化基础是保障。张群芳按照“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技术培训到村到户、易地搬迁到村到户、行业扶贫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由于历史原因,藕池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室办公条件异常简陋。村内道路破损,村民也没有一处活动场所。张群芳说:你只是走访慰问、送钱送物,不去改变群众村里的基础设施,群众就不能感受到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整体素质就不能提升,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就不能实现。他决心要把藕池村打造成村容整洁、宜居宜业的渑池南大门,要让村民也能体面的生活。为此,张群芳和工作队的同志说干就干,一是解决村内排水问题。从基建开始,多方协调,争取扶贫专项资金70万元,实施污水排涝项目,为藕池村修建下水道2000余米,彻底解决了该村下雨成湖的历史。该项目已于2016年8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强化文化设施建设。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张群芳奔走县里多个职能部门,争取协调项目资金80余万元,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广场阵地建设。三是提升基础设施。藕池村地处三县交界处,每月逢5、逢10都有集市、庙会,村里大部分村民都靠着赶集赚些钱贴补家用。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商户来藕池赶集,扩大集会的规模,增加群众收入,2016年他们又先后修缮街道、修建广场,硬化1.9公里的道路,更换了该村的无塔供水器,解决了1800余人和两千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整修学校的餐厅,解决了170余名师生的就餐问题。群众议论纷纷,点点滴滴的实事,改变了村里的环境,整治好一项就可能多吸引一些商贩到我村来作生意,那么我们可有更多的赚钱机会,就会离脱贫更近一步。村民黄大爷说:“干净了,整洁了,有秩序了……咱村容貌前后大不一样。”村民赵大娘说:“你看咱村这街道、绿化、搬迁点、戏楼那一样不是排排场场,住在村里比城里也不差”。

    为民服务是根本

    立足本职促和谐。张群芳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村监委会主任杨建国说:自从张书记来到我们藕池村以后。给我们藕池村解决了许多尖锐的矛盾,他本身在县法院就是做社会矛盾诉前调解和审判工作的。对国家的法律法规非常了解,藕池村地处洛阳三门峡交界处,交通便利、人员流动性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村里老百姓知道,张书记是在法院工作的,谁家有事儿都来问他?他每次都认真地了解情况,按照法律法规,给老百姓解答。如居住在同一庭院的李石墩因彭富云的水表池影响自己通行为由,将其移位并用土掩盖,激发两家多年矛盾,引起彭富云一天内多次到村委会找村干部处理。张群芳回到村委会听说此事后,立即喊上村干部深入到彭富云家中,从法律法规到邻里亲情,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的调解方式,经过一中午的时间,终于使两家人握手言和,也使沉寂两家人之间多年的矛盾积怨得以的排除。2016年11月份,藕池村一个月时间发生了三场交通事故,情总异常复杂,一时间,村内舆论四起、民情激愤,更有上访的趋势,还有群众吹风说“到要看看村里的干部们咋办?”张群芳积极发挥工作职能优势,迅速介入开展调解。从“法、理、情”观点出发,经过一周的耐心讲解,最终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不仅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了群众情绪,也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

    多办实事慰民心。他总是把为民办实事好事作为工作的核心与重点。2016年7月,在一次上门走访时,张群芳了解到,该村一组贫困户王治远,两个孙女均为大学生,每年学费开支较大,家庭因此致贫,沉重的学费压得王治远一家生活艰难,张群芳积极主动和王治远联系,让其两个孙女利用暑假期间举办学习辅导班两个,并协调村委免费为其提供房子,参加辅导的学生达80余人。当年暑假期间,姐妹俩就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学识,为家里创收近20000余元,确保新学期学费不发愁。同时,也解决了村里学生假期培优补差难的问题。村干部黄灵军说:我们藕池村人多地少,群众单凭土地和雪莲面业,难以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自从第一书记张群芳驻村以来,想方设法联系介绍富余劳动力外出到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务工36人,本地就近务工20余人。是人人有活干,户户有产业,实现了快速增收的目的。

    干部帮扶重实效。在干部对口帮扶上,他采取干部帮扶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贫困群众王海峰妻子精神失常,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能结婚,但是已经生育的两个孩子都聪明活泼,就是一直没有户口。王海峰常常自责叹气:孩子生长在我这样的家庭,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有尽到责任,如果孩子没有户口将来上学、工作都是问题。驻村工作队员李永军了解到王海峰的情况后,立即向张群芳汇报,张群芳立即多方奔走,先是到学校,与校长协调,让孩子先入学,然后找到相关单位,反映问题,商讨解决办法,最终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顺利办理了两个孩子的户口。王海峰动情的说,扶贫干部帮我排除了最大的困难,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们。

    张群芳常说:驻村扶贫就要穿得布衣、坐得板凳、唠得家常,切实了解百姓的需求,把百姓的需求作为导向和动力,带着感情实打实地帮助他们把影响生产生活的路、桥、房等难题协调好、解决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到党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也一定能赢得百姓的拥护。藕池村群众说:有张书记的带领,俺们村不但能够如期脱贫,更能实现长远致富!

责任编辑:xcc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堤路北路与上官路交叉口(邮编472000)  
电话:0398-2967227   
您是第 7907209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