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天平杯征文

内心深处那一丝善念

——我的刑事审判感悟

  发布时间:2018-03-22 08:26:41


    人之所以为人,成为天地万物之灵,皆始于善。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到底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在我求学期间,一度彷徨无解。外国法学家们诸如“天生犯罪人”理论,一度使我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是恶人,注定会伤及他人、危害社会。进入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后,直面各种犯罪,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让我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

                                   一袋苹果,深鞠一躬

    这个案件是我办理的诸多刑事案件中一起非常普通的抢劫案件,在我们辖区基层人民法院中,每年类似的案件百十起总是有的。一个年轻人,路过苹果园,看到满树硕果,贪念顿生,“摘了”一袋苹果,被果农看见制止,被告人为了脱身将果农打倒在地,抓起苹果就跑,后来被抓获。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提起上诉,二审期间,我来到看守所,依法对其进行讯问。可以说被告人的认罪态度非常好,对其犯罪事实、定案证据、审判程序均无异议。越是这样,越引起我的好奇,何人能够为几个苹果锒铛入狱?讯问结束后,我和这个年轻人聊了起来。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有家庭,有怀孕待产的妻子。当时路过果园,看到苹果,想到孕中的妻子,就想摘几个回家给媳妇吃。没想到苹果没吃上,自己身陷囹圄,孩子出生时甚至无法守在妻子身边。他说他很爱媳妇,老婆怀孕很辛苦。

    这个年轻被告人对家人的爱,我们能看到他心中的善念,但是行善之时贪念迷心,不顾天理国法,伤人劫物,这便是恶。后悔吗?这个年轻人悔恨万分。低沉的语气,迷茫的眼神,看得出因为这场事,他对自己的未来已经近乎绝望。

    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是恶还是善?自然有法律、道德来评判。佛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恶之人尚能自新,皈依三宝,这个冲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鼓励他积极面对明天?当时不知从哪来的勇气,我对他来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普法教育,至今我还记得。我说:堂堂七尺男儿,犯错受罚,犯罪服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罪错,改了就好。你这样颓废,心中可曾想过家中父母妻子,还有你没见过面的孩子?在家中你是顶梁柱,未来的路很长,只要你真心悔过,努力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正道。这个年轻人沉默不语。突然,他起身,隔着看守所讯问室的铁栏杆,给我深鞠一躬,当时还真把我吓了一跳。待他起身,我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因为,我看见他眼中泪花晶莹,是悔恨、愧疚,还是感谢,亦或是对未来的希望,我不想深究,但是,泪光中,我看见他内心中的一丝善念。但愿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他能够以此为戒,用理智来呵护心中的善。

                                   滔天恶行,刑前一跪

    还是我承办的一起案件,同样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提审、开庭时,永远都是一副冷漠的表情。空洞的眼神,低沉的言语,在其他人看来,单看外表,很难把他和杀人焚尸的罪犯联系到一起。作案后,他把从被害人处抢来的戒指给了女友,骗女友说是自己为她买的。和他接触期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抵触情绪。现在想来,当初他那种强烈的抗拒抵触,不如说是对命运归宿的提前知晓。杀人偿命。在他犯罪时,女友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尚未满月。时至行刑之前,孩子已经快三岁了。我见过这孩子几面,小姑娘活泼可爱,见到大人永远都带着天真的笑脸。只是,不知为何每次见到这孩子,同为人父的我,内心非常难过。女友走了,把孩子留给了被告人的姐姐和年迈的母亲。这个孩子该如何面对未来?在行刑前的一次讯问中,我问他,孩子很好,非常可爱,想不想看看孩子的照片?这个年轻人的表情一怔,虽然在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不同以往的变化。良久,似乎情绪渐渐平复,“不看了”,依然是低沉的声音。

    执行那天,出奇的冷。他的母亲、姐姐带着他的女儿来见最后一面。见到家人,年轻人嗵的一下跪在家人面前,嚎啕大哭。是悔恨还是愧疚?临别寥寥数语,押上刑车,疾驰而去。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这期间,他没有看自己女儿一眼,小姑娘或许第一次见这么多人在周围,胆怯中有几分兴奋。

    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出这样伤天害理的恶行?就这样一个旁人看来十恶不赦的恶徒,在面对至亲骨肉时,曾经极力伪装、掩饰的情绪终于一溃千里。生离死别之时,面对亲人,心底那一丝善念,最终还是喷薄而出。身为人子,触犯国法,无法尽孝,这是最大的不孝。不与年幼的女儿相见,或许是为了给孩子的童年保持一份纯洁的记忆,既然不能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那么就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什么是善?善,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爱。善念之生,源自于对至亲骨肉的爱,是对家国众生的爱。行善,心中必有爱。但是,爱,须有方;善,须有度。我们爱着自己的至亲骨肉,爱着自己的国家,这种爱,必须有方法,必须受到国法道德的约束。我们行善,善待他人,必须有所限度,过犹不及,善之无度则为迂,甚至为恶。

    无论是因为一袋苹果而冲动犯罪,还是罪行极其严重而伏法的,在接触中,我看到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一丝善念。芸芸众生,熙来攘往,有些人一时被欲望迷住双眼,将天理、国法、道德抛在脑后,以爱为名,作恶犯罪。只不过对有的人而言,迷途知返还有机会,而对有些人来说,只能等到来生了。

    这几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经历,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犯罪,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被告人,无论是乡野村夫,或是曾经身居庙堂者,依法公正审理案件,这是我的本分。真正让我有所收获的,是工作中透过纷繁复杂的案情,透过各种各样的伪装,我能够看到人心中那一丝善念。

    人之初,性本善。公正司法、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是我们的本职。真正唤醒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善念,告诉人们何为真善,何为真爱,如何行善,如何去爱,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xcc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堤路北路与上官路交叉口(邮编472000)  
电话:0398-2967227   
您是第 74829813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