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 账
第一届“天平杯”征文获奖作品
生活中,人们不管是从事经营活动,还是处理事务都离不开算账,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账。于是,智者常教育我们要算大帐,不要算小账,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意在教育我们要抓大放小,维护好核心利益。然而在面对利益时,一部分人头脑不清,算不清账目,于是便产生了不必要的纠纷。在我二十五年的审判生涯里,我帮助很多人算清了账目,化解了矛盾和纠纷,使他们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其中我审理的一起姑侄纷争案,至今难忘。
那是2013年的春天,我刚从其他部门调整到民四庭工作。有一天,内勤推门进来,给我送来一摞十几本卷宗,一见我就大笑着说:“梁法官,恭喜你中大奖了!”
我抬起头,一头雾水,懵懵懂懂地问:“什么情况,怎么一下子分来这么多案件啊?”一般情况,每一起案件也就两三本卷宗,内勤一次拿来十几本,一定案件很多。我随手翻了几本卷,这十四本卷竟然只是一个案子,有些卷都已经发黄了,原来是个“翻烧饼案”!我们习惯把经过两级法院多次审理的同一个案件称之为“翻烧饼案”。
内勤笑笑走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翻看卷宗,知道碰到骨头案了。果不其然,这是一桩仅为一万元标的经济纠纷案,历经四次一审、三次二审,前后长达十四年,我接手已经是第四次二审了。
此案是由原陕县法院审理的一起姑侄纷争案,案件被中院三次发回重审,一审法院审理了四次,而每审一次,需要有三名法官组成合议庭——也就是说,从1999年案件第一次开始审理,陕县法院先后已经有十二名法官参与审理此案。这个案件在两级法院中却穿梭了十四年,卷皮上的好几位法官已经退休,现在最终落到了我的案头,可见两位当事人是多么地执着。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给自己鼓劲,审吧,再难的案件总得审下去的!
事情是这样的:老王是一名退休干部,二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60岁的老王先后两次将辛苦积攒多年的积蓄,通过其侄女婿霍某借给了在陕县西张村镇开办养猪场的老李,一笔一万元由霍某出具收据后转交给了老李,另一笔9200块钱经由霍某之手交给了老李,老李出具了收据,且霍某在该收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1998年,老李分几次共偿还老王10700元。老王原本和老李不相识,本想赚取点儿利息,不承想借款到期后,老李并没有按期偿还全部借款,老王有些着急,就向侄女婿霍某催讨余款,因讨账心切,言语不和,姑父和侄女婿发生了冲突。老王一不做二不休,随即于1999年向陕县法院起诉侄女婿霍某,追要其出具收据的一万元欠款。陕县法院在一审时,霍某举证出一份署名为老李写给霍某的便函复印件一份,载明其已将霍某贷老王的一万元还清,因此霍某对姑父老王所诉债务不予认可。经审理后,陕县法院一审法官对便函复印件没有采信,遂判令霍某向姑父老王偿还一万元债务,霍某不服,提出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时收到了霍某提交的上述便函的原件,遂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一审过程中,老李的养猪场因经营不善,于2000年初倒闭,老李外债缠身,远走他乡,十几年来杳无音信。
案件的焦点问题是,老王经侄女婿介绍,先后借给老李两笔款,一笔一万元是由侄女婿打的收据,另一笔9200元的借款老李和霍某都在收据上签了字。后来,老李连本带息还了老王10700元,但这是还的哪一笔借款呢?老王说还的是第二笔借款,侄女婿霍某则说,老李还的是他经手的第一笔借款,老李出具收据的第二笔借款应该直接找老李要,与他无关。一审时法院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找老李核实清楚,致使老李破产后远走他乡,无从对证。姑侄两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法院也不好断定哪家有理,俩人一路吵吵闹闹,官司在两级法院一打就是十四年。在吃透案情后,我心里有了底。
2013年6月6日,案件开庭,老王在儿子的陪伴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他已经76岁了,且患着较为严重的颈椎病和脑梗疾病。而侄女婿霍某,已经从壮年步入老年,头发花白,脸色阴沉。老李的妻子梁阿婆也已经是65岁的老人,她作为霍某的证人出庭作证。老王和侄女婿在法庭之上依旧唇枪舌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老王虽然带着病痛,拄着拐杖、老态龙钟、举步维艰,说起案件仍然情绪激动、义愤填膺,并不流利,却滔滔不绝的辩解中透出了坚韧、固执和些许委屈。霍某也是,唇枪舌剑,寸步不让。两个人已经争了十四年了,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让我几分胆怯,几分佩服。
我发现,双方为该起案件的投入和收益严重不成正比,特别不划算。如果他们这十四年用来赚钱,不知道已经赚了多少钱了,如果这十四年他们用来做事,不知道已经做了多少事了,可他们却偏不,为了标的仅为区区1万块钱的事儿都这么耗着。而且长达十四年的诉讼,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司法资源。都是为了争一口气,还是没算清楚这笔“账”啊!
突然,我心里陡然升起一种使命感,也仿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一定要想尽办法促使这起姑侄纷争在我手里尘埃落定,使他们亲情重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可是谈何容易,既然他们已经打了十四年的官司,可见双方当事人都是那种非常倔强的人,要想说服他们,一定不能按常规断案。目标确定后,我决定主打亲情牌,以亲情为主线展开调解工作。我要给他们算算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划得来。于是,我开始给他们算起了一本本账——我从1997年的借贷关系,到1999年纠纷的形成;从本来融洽的亲属关系,到如今形同陌路;从诉争的一万元标的,到十四年的诉讼成本……
我首先给他们细细地算了算时间帐。十四个春夏秋冬啊,十四年前,姑父和侄女婿啥情况?十四年后呢?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四年!
接着,我又帮他们算了算亲情账。人常说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十四年前姑侄亲如一家,走上法庭后呢,双方逐渐走向陌路,成了冤家对头,亲情荡然无存,成为众多亲属们的饭后谈资,被邻居街坊在背后指指点点。
我还为他们算算耗费的经济账。十四年来,年年往两级法院跑,花了多少路费、耗了多少功夫、磨了多少次嘴皮、度过了多少个烦心而不眠的夜晚。
最后,我又算了算司法资源账。一万元的官司,打了十四年,十四年来,两级法院二十余名法官,轮番审理,浪费的司法资源成本能顶多少个一万元啊!
通过这一本本“账”的计算,他们认识到了多年来的诉讼可谓得不偿失,损失巨大,双方的“斗志”都有所缓解,情绪都有一些放松。在我的劝解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均表达较强的调解意愿,但是一说到具体的意见,双方又都纠结起来,老王坚持要求侄女婿霍某还钱,霍某仍然选择拒绝。我想,既然这起纠纷已经经过了十四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方暂时达不成一致意见也很正常嘛,让大家回去都想一想,特别是想想我算的那些账,思考思考各自的调解方案。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又通知他们来院调解,虽然双方争执没有以前那样激烈,但是仍是各执己见。这时,我注意到霍某的那个证人梁阿婆也在。梁阿婆是借钱开办养猪场的场长老李之妻,她证明当初老李还上的那笔款确实是还霍某向老王出具收据的那笔一万元。紧接着,梁阿婆述诉说了丈夫老李出走后她生活的无助和凄凉,说到痛处泣不成声,最后表示,尽管她现在年龄大了,生活也很拮据,但她愿意出去尽其所能打点零工,以自己的微薄收入偿还丈夫欠人家的钱,很希望姑侄双方不要因为这事儿再争下去了。
我抓住时机,对老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王念及老李猪场倒闭,出走他乡,现在下落不明,妻离子散,侄女婿霍某因为老李借钱牵线搭桥惹事上身,梁阿婆年老体迈却敢于担当,想想法官算的这一笔笔账,这些年实在是划不来。霍某也长叹一口气,说,这些年因为这一场官司,耗费了太大的精力,无论如何要了结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在我几个回合的游说下,最终老王答应将一万元债务减为4800元。我趁机从中斡旋,最后商定由霍某当场给老王1000元,梁阿婆在今后的4个月里,分四次付给老王3800元,梁阿婆如果到期不能给付,则由霍某一次性付清。如果霍某清偿后,霍某享有向梁阿婆追偿的权利。最终,该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案件当事人及证人对结果都很满意,老王和侄女婿霍某的情绪也缓和了许多。至此,我如释重负,长长呼出了一口气,这时一股强烈的饿意涌了上来,一看时间竟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2013年10月中旬,老王的儿子受老王委托来法院领走了最后一笔款。他很激动,非要请我吃饭不可,我婉言拒绝了他。我嘱咐他,在孝敬老人的同时,一定要主动和表兄霍某联络,维系好姑表亲情,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到此为止,一起发生在姑侄之间标的仅为一万元的纠纷,历经十四年马拉松式的诉讼终于解决了,回顾历程,我有很强烈的成就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有自己的办案心得,作为一名法官,对于每一起纠纷,只要悉心吃透案情,在脑海里清晰地勾勒出当事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图标,一丝一缕地体会各方当事人的焦虑、无奈、窘迫和期盼,时时刻刻充满着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用自己的真情,把调解工作做到了当事人的心坎上,就可以息诉罢访,成功结案。
此后办案,我习惯性地给我的当事人算账,算经济账,算亲情账,用算账的方式打动他们。这些年,我审结了大量的民商事案件,很多案件都是通过算账得以调解成功的。我发现用这种方式不但办案快、效果好,而且结案也快。组织上因此也给予了我很多荣誉,2016年获得了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我会加倍努力工作,做最好的自己,无愧于人民法官的职业和称号!
8月29日-30日,按照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安排,三门峡中院组织的“请您当法官”第九期庭审观摩活动如期举行,与前八期不同的是,本期活动是由三门峡市辖区两级法院同时举行,七家法院火力全开,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群众影响进一步深化,社会效果进一步提升。三门峡中院审理的是因借用建设工程施工资质引发的保证金退还纠纷,湖滨区法院审理的是因逾期办证引发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陕州区法院审理的是因冲动泄愤引发的故意毁坏财物罪刑事案件,灵宝法院审理的是因走夜路被撞骨折引起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渑池法院审理的是电动车载人引发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卢氏法院审理的是因户口迁徙引发的林权纠纷,义马法院审理的是因原告妻子生病去世引发的遗产继承纠纷。七场案件庭审场场精彩,件件发人深省,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与支持。一是案件选材类型丰富,具有普法教育意义。案件类型上,既有民事案件,也有刑事案件,还有行政案件;在审判程序上,既有普通程序,也有简易程序;在审判人员组成方式上,既有合议制,也有独任制;在案件内容上,既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房产证、遗产继承、合同保证金、交通事故、林权纠纷等民事、行政纠纷,也有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刑事案件。二是庭审受众群体广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七场庭审观摩均采取线下邀请与线上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纳各类人员参与旁听,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及线上三门峡报名,扩大庭审观摩活动的影响力,起到广泛教育、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广泛接受监督的良好效果。第九期七场庭审共邀请旁听人员达到近1000人,基本相当于前几期活动人数总和,线上三门峡点击浏览人数达到20000余人,这充分体现了三门峡市两级法院系统积极推行“阳光司法”,以公开促公正,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注重活动群众互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七场活动均采用庭审观摩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当法官的感受,通过答疑释法,引导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每场庭审观摩都会设置问卷调查、答疑释法、互动提问等环节,“案件怎么判,您来当法官”,现场群众均对案件怎么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通过答疑释法及互动提问对案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四是案件当庭宣判或调解,取得较好法律效果。此次庭审观摩活动市中院、渑池法院、陕州区法院均当庭宣判,卢氏法院原告撤回起诉,义马法院、湖滨区法院、灵宝法院均成功调解,其中灵宝法院不仅当庭调解,还实现当庭履行。通过庭审结果来看,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庭审模式,将案件纠纷晾晒出来,让法院的审判及当事人的言行更加规范,对于案件的实质化解、纠纷的实际解决及履行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三门峡中院以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努力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促进法院干警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树牢司法为民宗旨意识,不断改进司法作风。三门峡中院将继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持续开展“请您当法官”庭审观摩活动,实施“万人观摩百场庭审”计划,引导人民群众“有话好好说、遇事依法办”,创新司法服务形式,开展尊法学法用法宣传,实现“一堂庭审便是一堂法制课”,让人民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理解法院、监督法院、支持法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法院干警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增强群众观点,培养群众宗旨意识,提升司法为民意识,不断改进司法作风,创造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三门峡中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