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王彬,男,1980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卢氏县人民法院专职审委会委员、五里川人民法庭庭长,卢氏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他立足岗位、服务人民,注重缓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审理的案件2000余起,无一缠诉涉访。他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办案标兵”,多荣获“三门峡市优秀法官”“全市法院办案模范”荣誉。2020年1月,他负责的五里川法庭在全市基层法庭星级评比中争先创优、质效并重、成绩突出,被授予“十星级人民法庭”。2020年6月2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邀请人民网、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大公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十五家媒体记者对五里川法庭开展体验采访活动,见证了这位“跑腿法官”在大山深处守护公平正义的点点滴滴。
勤以立身,肩扛七乡镇司法正义的大旗
他所在的五里川法庭距离县城55公里,共管辖卢氏县西南山区七个乡镇的民事案件。辖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共81个行政村、981个居民组、辖区面积1350平方公里。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而王彬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面对案多人少矛盾,他主动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送达传票,巡回审判。他说,只要多走出去,多跑腿,多到现场去看看,也就不觉得辖区有多大了;案子虽多,复杂的毕竟少,都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息的纠纷,都是群众内部矛盾。只要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矛盾总是可以很好地化解的。2019年他审结的485件案件,服判息诉率92.79%,硬是一个人扛起了七个乡镇司法正义的大旗。
他根据辖区实际总结和摸索出“三集中”工作法,即:集中送达、集中开庭、集中宣判,有效缓解案多人少压力。一天跑几个乡镇,甚至步行几公里寻找当事人,他不觉得累。集中开庭时,一天到晚开十几个庭也是常事。他总结和摸索的“三集中”工作法曾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批示:“重庆和三门峡市法庭,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创新方法,受到群众欢迎。实践证明,人民法庭是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平台,大有可为!”
勤于创新,服务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他注重学习,勤于创新,善于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法庭司法服务水平。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诉讼难、诉讼累的“民生工程”,2019年初,他率先在五里川法庭启动、部署和开展了网上跨域立案工作,进一步拓宽了法庭诉讼服务范围,打通了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极大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为了让群众知道并熟练运用网上立案,他在法庭大厅设置“自助立案区”,配置电脑、打印机,并安排专人引导当事人网上办理立案手续,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精准化,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他在全市基层法庭率先通过网上跨域立案的宣传信息曾被人民法院报刊发报道。
他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平台开展诉讼服务,送达传票、提交证据、开展调解。疫情防控期间,他对符合网上云端开庭条件的案件,积极尝试运用“互联网+诉讼服务”方式开展网上庭审,其中17件民事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真正体现了服务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派驻五里川人民法庭执行大队成立以来,他尝试性提出“四集中”工作法,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辖区特点的执行方法,打造一小时执行生态圈,缩短当事人来往奔波的路程。执行大队成立以来,执结案件159件,平均用时58.32天,执行完毕率、执行标的到位率等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勤于止争,坚持调判结合,力求案结事了
王彬说,一个法官一生中办理的案件不计其数,但是很多老百姓一生可能只打一场官司,这场官司处理的是否妥当,是否做出了公正的判决,都会直接影响人民法院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件案件处理得好,容易;一千件案件处理得好,就很难。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示自己,约束自己,认认真真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让每一个案件都能够案结事了。
他格外重视案件处理效果,不放弃任何一次调解结案的机会。对于蛮横不讲理的当事人,他又能坚持原则,绝不以无底线牺牲另一方当事人权益和损害法律权威为代价盲目调解。对于不能调解的案件,他主张制作出优秀的裁判文书就是最好的判后答疑,就是最好的法治宣传。对调解的案件,他及时回访当事人履行情况;对判决的案件,耐心做当事人息诉工作,降低上诉案件数量;对撤诉的案件,重视矛盾化解效果;涉及执行的案件,积极与执行局沟通,协助执行干警开展执行工作。
他审理的五里川镇段某某等生命权纠纷一案,制作的民事判决书被当地某律师事务所作为优秀法律文书研讨学习。他审理的官坡镇孙某某起诉的返还财产纠纷一案,宣判后,当事人为法庭送来“调解法理兼顾,判决胜败皆服”的锦旗。
勤于奔走,国徽在哪里,法庭就在哪里
王彬学习和借鉴“枫桥经验”,风雨无阻开展巡回审判。他用心用情为民解忧,用自己跑路代替群众跑腿。顶烈日、冒雨雪,雨天挽起裤管,雪天套上防滑链,捧着国徽将庭审带到群众身边,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去,邀家族长辈、村委干部来,送法进村委、进农户。两年多来,他先后开展巡回审判27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因为两家坟头一棵树的民事纠纷,他冒着酷暑,先后两次到官坡兰东村巡回审理,头顶烈日在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跋涉2公里来到争议地点勘查现场,让当事人现场指认。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化解矛盾,原告撤诉。该案的处理,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因社会效果良好,被人民法院报刊发报道。他常说:“我们走得远一些,群众就走得近一些。”官坡镇安坪村村民叶某(女)向法庭起诉离婚后,当他得知叶某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顶上,交通极为不便后,驱车来到安坪村,步行几公里来到叶某家,现场审理,组织调解,终使破镜重圆,夫妻和好。距离法庭40余公里的狮子坪乡柳树湾村方某某(女)起诉六子女赡养纠纷案件,他逐个入户了解情况后,确定在柳树湾村委会巡回开庭审理,不料当天暴雨倾盆,他毅然冒雨登程,踏着泥泞按时赶到村部审理了该案,赢得了该村数十名旁听群众和村委干部的一致好评。
勤于谋划,为诉源治理画出最大同心圆
为了充分发挥新时代人民法庭职能作用,实现定纷止争,服务乡村振兴,他积极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全面化解社会矛盾。他与当地党委政府保持着良好联系,积极参与辖区社会综合治理,他定期向辖区党委、政府通报工作,对民事审判和综合治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听取辖区党委、政府的意见,讨论分析各类矛盾,研究解决对策。结合辖区政府对于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部署,利用人民法庭司法特色,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贡献法庭力量。
今年7月,五里川镇赵某因房屋质量问题与开发商产生纠纷,要求政府处理,在调解无果后产生信访苗头。五里川镇党委政府通知法庭后,王彬第一时间到政府了解情况,随即组织矛盾双方到政府综治中心开展调解,通过一个下午的耐心疏导和批评教育,最终促成矛盾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赵某当场签署息诉罢访承诺书。
为了更好提升矛盾化解能力,他建立了诉源治理联动机制,将辖区81个行政村全部纳入联动范围,形成纠纷化解合力。以辖区七乡镇综合治理中心为联络点,将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民调主任邀请为法庭辖区调解员,形成合力将矛盾化解在诉前。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一勤天下无难事。
通过他的全面努力,2020年上半年,五里川法庭收案件120件,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其中调撤率合计79.59%,服判息诉率98.98%,平均审理时间23.2天。因他在民事审判中各项质效指标成绩优异,被三门峡市中院授予“第二季度全市办案模范”荣誉。
作为大山里的“跑路”法官,他十四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用脚丈量着家乡的土地,用心搭建起化解矛盾的桥梁。他用一个个脚印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用一次次苦口婆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用一份份公正的判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用王彬的话说,把一件案件处理得好,容易;一千件案件处理得好,就很难。 但是,王彬做到了。他,让法治更具有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