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廉政教育

浅议基层法院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11-12-08 08:06:40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党建设新的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法院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审判工作来开展,确保审判的公正与效率,全力维护司法权威。

    审判权和执行权滥用是法官队伍中腐败现象最集中、最典型、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最关注、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紧紧围绕审判权和执行权的行使开展各项反腐倡廉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就是抓住了人民法院纪检监察工作的要害,抓住了法院反腐倡廉工作的核心。现结合基层法院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浅议基层法院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科学谋划法院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党风廉政建设与审判业务和其他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判工作任务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而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又离不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日常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体地位,把责任制纳入党组、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与审判、执行工作和法院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做到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使岗位与责任有机的结合,让每位干警都能从根本上体会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廉政建设的层级化管理。

    二、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夯实法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基础。教育是防治腐败的基础,应注重培养干警廉洁自律的思想观念。把廉政教育作为增强干警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培训,培训注重针对性、实效性。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廉政教育,把廉政教育融入到法院文化建设之中。坚持以院长、庭长等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把廉政思想扎根在基层法院,扎根在全院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从而促进干警廉洁从政,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狠抓制度建设与落实,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人的有效机制,保证审判队伍的纯洁。一是完善制度。对现行的党风廉政制度进行落实监督,重点完善廉政谈话和诫勉制度,落实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廉政建设考核制度等等。使各项制度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二是抓好落实。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纪检监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经常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使规章制度真正成为每个法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完善监督制约体系,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防线。加强内部监督:一是强化诉讼中的监督,充分发挥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充分发挥好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坚决消除合而不议、由主审人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建立起合议庭成员享有同等权利、同时也要同等承担责任的机制。从落实司法为民、解决当事人“申诉难”的高度,构建再审之诉,对于当事人的投诉,及时审查;二是强化执行工作中的监督。制定《执行工作管理若干规定》,形成横向有制约、纵向有监督,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协调运作体系,保证执行的公正、高效。三是强化审判管理监督,院长、庭长按照岗位职责和管理规定,在尊重和保障合议庭审判权力的基础上加强审判管理;四是强化法院监察机构的监督,将监察监督渗透到审判工作、执行工作和法院其他工作中去。拓展外部监督:法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要认真落实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的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将监督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以外。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立体监督网络,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参与监督的良好机制,以防止审判权力失控,防止法官行为失范,防止人民法院失信。

    五、注重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工作由“一把手”来抓,大力支持和关心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上经常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检查,同纪检监察室一起分析研究干警的思想动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采取具体有效地整改措施。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堤路北路与上官路交叉口(邮编472000)  
电话:0398-2967227   
您是第 7456043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