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在信访工作中,王保奇法官总是带着深厚的感情以一位当事人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
面对采访,他这样谈及工作:“对待当事人,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标准,视他们为亲人。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要把自己当成当事人的出气筒,让当事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恨;等他们情绪稳定之后,再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遇到缠访缠诉的当事人,也要细心解释,哪怕自己受冤屈……”
20余年的法院工作熏染和锤炼,王保奇就是以这样的柔情和宽广、刚毅和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天平增辉。
王保奇现在立案庭主管信访和申诉复查立案工作。三年来,他共接待涉诉来信来访2000余人次,办结中央政法委、中央联席办交办案件68件,省高院重点督办案件12件,结案率达100%。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涉诉信访的形成与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因此,王保奇从可能产生信访的各个具体环节抓起,以减少和杜绝涉诉上访案件的发生。他非常重视初信初访工作,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承诺解决时间,尽量减轻当事人诉累,不让当事人多次往返法院。同时切实解决申诉难问题,加强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的负责工作,做到有诉必理,实行宽进严出的规范管理。对再审案件的复查实行听证制度,对于双方当事人情绪激烈、矛盾激化的案件,优先办理,以平息双方矛盾,化解纠纷。
如在曹某因赔偿纠纷申请再审一案中,曹某情绪激动,到法院办公室哭闹。王保奇庭长承办该案后,多次做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纠纷妥善解决。
在李某因劳动争议申诉申请一案中,李某多次缠访缠诉,王保奇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又是挡车,又是抱腰,尽管如此,王保奇还是不急不躁,认真解释,最终使其满意而归。
王保奇庭长每天收到当事人电话问案的就有30余人次,来办公室的当事人更是接连不断,有时一天人流量多达十余人。他说:“信访者大部分都带有情绪,是来兴师问罪的,我每天走出家门都以昂扬的工作热情准备好了挨骂、受气、倾听,然后再做工作,决不因自己的言行不慎让当事人对自己的执法产生合理怀疑,也决不因自己的言行不慎导致当事人上访的发生。”
对党委、政府、人大交办的案件,王保奇积极举行听证会,以增加复查案件的透明度,有利于他们的监督,便于做好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在日常信访接待工作中,他还建立来信来访台账,加强了对涉诉信访的管理,做到案案有登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王保奇深知公正司法是法院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如在前多年,在复查陕县某建筑公司申请再审一案,二审判决生效后,该公司组织四五十人到法院上访,有的躺在法院大门口挡车,有的围攻法院工作人员,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工作秩序。院领导把这块难啃的“骨头案”交给他后,他当即召集当事人到庭,并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同时立即调阅了一、二审及与本案有关的案卷十宗,认真阅卷,细致审查每一个证据。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后,他写出了有理有据的复查报告,此案经合议庭合议,大家一致同意进行再审。该案送达后,当事人敲锣打鼓到法院赠送一面“明察秋毫,秉公办案,主持公道,为民申冤”的锦旗。
王保奇在不断总结信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还制订了《信访流程管理办法》、《信访工作责任制》等,完善了《院长接待制度》、《信访责任追究制度》等。对中央政法委和中央联席办以及省高院重点督办的案件,实行院长包案制度。近几年,全市法院赴京上访案件迅速下降,在全省下降幅度中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因此于2000年、2005年被记三等功各一次,2003年、2005年被评为“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先进个人”,2006年度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信访先进工作者”,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优秀法官”等多项荣誉称号。
涉诉信访案件难办,工作难做。为了做好这份工作,王保奇刻苦学习,深入钻研。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他都博览精研,应用自如。经过多年审判生涯的磨练,他具有较高的驾驭庭审、判断证据、制作裁判文书的司法技能。他还注意对审判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论构成表见代理的有理由》、《现代司法理念与管辖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具体意见》等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对案件审判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滴汗水,一份付出;长年累月,坚持不渝。
王保奇就像一头不知疲惫的老黄牛,在法院这块田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凝眉在一摞一摞的卷宗中,微笑于一个一个的电话中,安慰给一个一个的当事人,他以一颗赤诚的心和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办案经验,妥善处理、依法规范涉诉信访、申诉复查立案工作,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化解纠纷,换来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刊登于《砥柱》杂志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