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热茶让座、法官热情导诉、诉讼咨询解答、监督卡评价服务、电子公告开庭事项,电话查询案件进展……走进湖滨区法院立案庭,当事人可以感受到这里极具人性化特色的立案服务。
立案工作是法院审判流程的第一关口,是当事人进入法院的“第一窗口”。近年来,围绕“规范管理、拓展服务”的目标,该院依托科学化管理手段,努力使司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的立案工作之中,一个充满人性化特色的立案工作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该院党组对立案庭的工作极为重视,对立案庭干警要求逐渐提高,对立案庭的硬件建设投入逐步大。新审判办公综合楼投入使用以来,该院将各项制度如 “诉讼当事人须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诉讼、申请执行风险提示”、“各类起诉状及申请书书写规范”、“诉讼费收费标准”等全部制作成宣传板,制作成便民手册供当事人参阅,使制度全部公开,当事人在立案大厅对立案制度一目了然。
“细节决定成败”。立案庭是法院联系群众的窗口,日常工作中,他们坚持平等服务,自觉做到“五一样”,即生人熟人一个样,公民法人一个样,外地本地人一个样,干群一个样,标的大小一个样;坚持做到着装上岗,亮牌办公;坚持微笑服务,注重司法礼仪,使用礼貌用语;坚持公开工作规范流程,增强服务透明度;坚持便民助民,每逢“三养”案件中不识字又请不起代理人的当事人,立案人员都能主动热情地提供服务,为其代书或修改诉状、申请,代写缓缴诉讼费报告等。
“当事人可以发脾气,但我们不但不能发脾气,还要善于开导当事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秦英庭长深有感触。该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对待前来立案的当事人,总是“您好!请问有什么事?”一句朴实的亲切问候;一遍、二遍、甚至三遍、四遍……对当事人有问必答,每次都是有依有据、入情入理地向其详细解释。
立案庭承担全院各类诉讼、申请执行、申请再审及诉前案件的立案审查和统计工作,一般案件20分钟即能办好所有手续,充分发挥了“窗口”作用。工作中注意加强学习,准确把握法律关系,确保立案工作质量。连续多年做到“六无”:即无超级别管辖案件,无超地域管辖案件,不予受理案件上诉后无一件被撤销,无不该受理而受理的案件,无应受理而未予受理的案件,无既不受理又不裁定的案件。
司法实践中,不少当事人因为经济确有困难而起诉不成,导致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对此,该院立案工作中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在最高法院规定的司法救助对象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拓宽救助范围,简便申请手续,只要符合条件即可获得救助,开辟便民诉讼绿色通道。
诉前案件一般情况比较紧急,为此,立案庭突出服务宗旨,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采取保全措施,竭力提高保全成功率。驻马店人吕某发生交通事故,今年8月26日申请将肇事人的重型箱式货车予以保全,立案庭当日受理,当日下发裁定对车辆进行保全,保全前后开展了耐心细致的息诉和解工作,促使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没想到这么快就领到钱了,真是打心眼里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高效率,更感谢你们对我这个外地人的一片真情”。 8月28日下午已经过了下班时间1个小时,吕某从被申请人手中接过了3.5万元交通事故赔偿款后,握住立案庭法官的手热泪盈眶。
前不久,江苏某公司诉三门峡某公司合同纠纷一案,原告将立案材料邮寄到了湖滨区法院。该院立案庭通过审查,发现该案事实清楚,双方当事人争议不大。为此,法院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经调解,被告表示愿意以一台汽车抵债,原告也同意。
过去到该院立案起诉的当事人,尽管案件小,案情简单,也一律由立案庭统一立案后由业务庭审理。这样做的确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但也使不少稍加调解就可结案的案件都进入了审判程序,没有真正体现“公正与效率”的主题。在“调解年”活动中,立案庭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立案庭窗口服务职能作用,不断强化调解效能,采取立案“三步”法将调解工作延伸至立案前,贯穿于立案中,推迟至立案后案件分流前15日的答辩期间,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一场诉前调解能省却一场官司,法院如此也节省了大量审判资源。
陕县马季等4名年轻农民工诉一包工头讨要工资款案,该院同意其缓交诉讼费,并启动速裁程序,立案庭当日立案,于当日传唤包工头到法院进行调解。通过庭审、质证和调解,被告承认欠原告的5569元工资属实。法官对包工头进行批评教育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即付了全部工资款。此案的立案、调解、执行,仅用了不到3天。该院引入了立案速裁机制,对符合速裁规定的案件,当即立案、当即通知双方当事人调解。2008年,立案庭共办结速裁案件93件,其中调解结案63件,调解率为68%;今年前三季度,共办结速裁案件46 件,其中调解结案38 件,调解率为83%,所有速裁案件的平均结案周期为7天,大大缩短了诉讼周期,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法院信访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它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法官在办理案件中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坚持做到了有访必接,有诉必理,信访渠道畅通、回复信件及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申诉权利。
“点点冷暖为己任,些微小事总关情”。一点一滴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擦亮了湖滨区法院“窗口”的亮度。闪亮的窗口后面,是法官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