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公正办案 情系百姓

发布时间:2010-02-08 18:35:27


  陈燕萍,女,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任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

  陈燕萍同志1988年进法院工作,1990年调靖江法院工作,连续在基层法庭工作12年。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勤奋工作,悉心办案,公正司法,真情调解,情系百姓,关爱民生,长期帮助残疾儿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先后被评为办案能手、十佳优秀法官、勤政廉政先进个人、“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省、市“人民满意法官”;荣记三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03年江苏省纪委、泰州市纪委将陈燕萍作为勤政廉政典型分别在省、市电视台重点宣传了她的先进事迹;2005年陈燕萍被最高院授予“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称号;2007年在省法院、新华日报社、江苏教育电视台联合举行的第三届江苏法院系统“十佳法官”评选中被授予“十佳法官”称号;2007年8月被中宣部确定为“道德楷模文明风尚”全国重大宣传典型,并由新华社播发通稿,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进行了报道;2007年9月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陈燕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事迹介绍,市委号召全市各行各业都要向陈燕萍同志学习; 2007年9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同志专程到靖江看望了陈燕萍同志,并号召全省各级政法机关要组织深入开展向陈燕萍同志学习的活动。

  扎根基层 勤奋工作

  1996年春天,在法院机关工作的陈燕萍,以满腔的热情,美好的向往,主动要求到基层人民法庭工作。从此,在事业和家庭面前,她选择了事业,在奉献和索取面前,她选择了奉献。

  农村法庭环境艰苦,人少事多任务重,交通不便条件差,作为从小在干部家庭长大,没有在农村呆过一天的她能否干得长久,确实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刚到法庭的她,说干就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办案中去。为了能很快办结案件,案件一到手,马上排期开庭,抓住重点,分析难点,掌握焦点,能调解的尽量调解,不能调解的尽快判决,白天忙着发传票、调解、开庭,晚上忙着写判决书、查阅案卷等,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经常忙得晕头转向,累得腰酸背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燕萍以自己超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作风赢得了同事的敬佩。有时同事看她没日没夜的干,就劝她休息一两天,可陈燕萍却说:“宁让人等案件,不让案件等人。”结果,一年下来,陈燕萍的办案数在全院最多,办案效率也是最高,让那些一年前还很担心她能否呆下去的人感到很意外。然而,同事们很清楚,陈燕萍背后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到法庭后的半年,她审理了一起案件,因被告白天在外打工,传票需要在晚上送达。陈燕萍下班后,就拿上传票,骑着自行车,来到被告家,一直坐在被告门口等到晚上八点多钟,才将传票送给了被告。在回来的路上,天降狂风暴雨,路上满是泥泞,非常难走,陈燕萍小心翼翼艰难地推着车,但由于天太暗了,还是一不小心跌进了一条沟里,自行车整个压在了她身上,让她爬不起来。陈燕萍哭了,泪水和着雨水顺着她的脸流下来,风声、雨声、哭声……后来,在一位村民的帮助下,陈燕萍才安全回到了家。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但陈燕萍凭着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对基层工作的执著,始终不改初衷,无怨无悔,默默地为基层的审判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由于长期在法庭工作,照顾家庭和家人的时间比较少,组织上也曾多次考虑调整陈燕萍的工作岗位,让她回院机关,但她总是难舍与农村法庭的感情,说在哪里办案都一样。就这样,她在法庭一干就是十二年。刚到农村法庭时,她就将4岁的女儿半托在幼儿园。有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找不到女儿,跑到幼儿园一看,女儿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陈燕萍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女儿回答说:“人家都有妈妈接,我就不回家,看你来不来接我?”作为母亲,她抱起女儿心酸地流下了眼泪,女儿看到妈妈哭了,用小手帕擦着妈妈脸上的泪,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别生气,我以后自己回家就是了。”如今女儿已上高中了,陈燕萍在其上学期间却很少接送过女儿。前年,她爱人腿部骨折住院,甚至在文夫手术那天,她在手术单上签过字后又匆匆赶回法庭开庭。由于法庭工作太忙,她没有请过一天假照料丈夫。

  付出总有回报。12年来,她共办结案件2600多件,每年均超过200件,2006年更是办结263件,是该院公认的“办案状元”。

  刚直不阿 秉公办案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女法官,审理的是婚姻与家庭的案子,解决的是邻里纷争,但也常常受到亲情的挑战,友情的干扰,金钱的诱惑。在人情面前,她认法不认情;在金钱面前,她认理不认钱,她把公正写在法庭,视公正为生命和灵魂。陈燕萍常说:“我审理的案件虽不是什么大案,但对老百姓来说,每件都是大案,一个人也许一生就打一次官司,我要让他们体会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2004年10月,陈燕萍审理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纠纷案件,原告五级伤残住院,欠下医院医疗费用10万余元,同时急需二次手术。为了早日让原告得到救治,她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立即乘火车到吉林省辽源市对被告进行先予执行。一路上,她吃方便面,住小旅馆,费尽周折找到了被告,对其讲法律、讲道理,最终让被告先拿出4万元给原告进行二次手术,前后仅用了五天时间。原告及其家属十分感激,想请她吃顿饭,也被她婉言谢绝了。

  2007年,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时,陈燕萍了解到小俩口有感情基础,要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女方的父母嫌贫爱富,强迫女儿离婚,在判决的前一天,女方的父母为达目的,将一个装有千元人民币的红包送到陈燕萍办公室,请求她帮忙。陈燕萍一边婉言拒绝,一边劝告不要干涉女儿的婚姻,女方父母以为她嫌钱少,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叠钞票,陈燕萍板起面孔对女方父母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并严肃地教育他们不得强迫女儿离婚。最终女方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陈法官认法不认钱,只怪我们一时糊涂,差点干出傻事,以后再也不干涉小俩口的婚姻了。”

  陈燕萍办案不仅认法不认钱,更是认法不认人。她在审理一起借贷纠纷案件时,被告是她文夫任副镇长时所驻村的一名情同手足的村干部,被告请她丈夫吹吹枕头风,打打招呼。原告知道后,非常担心。但陈燕萍没有因为人情、感情等影响案件公正审理,她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判决被告败诉,维护了原告的合法利益。被告接到判决书后不由地说,“陈法官只认法不认人,这样的法官,我佩服”,并很快主动履行了法院判决。

  12年来,陈燕萍没办过一件错案,也没有接受过当事人的一次吃请和礼金,许多到法庭打官司的人都说:“案件到了陈法官手里,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心系群众 真情调解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用最大的耐心去排忧解难,钝化矛盾,是陈燕萍的办案之道。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陈燕萍始终以妇女特有的细心、耐心和同情心,在法与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踏踏实实地做好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在她所办结的案件中,有一大半是通过调解结案的。一次,陈燕萍审理了一起离婚案,被告樊某是外地上门女婿,因盗窃刑满刚刚出狱。当樊某接到离婚起诉书时,樊某长跪在地,请求法官不要判决离婚,并表示愿意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考虑到樊某夫妇有一定的婚姻基础,且已有一个孩子,离婚后孩子的心灵上将会受到伤害,戴某提起离婚的主要原因是丈夫不争气,恨铁不成钢。现在樊某有悔改的诚意,这婚姻还是可以挽救的。陈燕萍先从樊某的岳父母着手,做通思想工作后,又劝说樊某的妻子戴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燕萍的真情打动了樊某岳父母一家,女方主动申请撤诉。一颗心温暖了,一个家保住了,社会更加和谐了。第三天,樊某专程来到八圩法庭,感谢陈法官挽救了他的家庭,感谢陈法官帮助他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陈燕萍调解案件的效率特别高,有时候一天经调解结案的就有四五件。问到陈燕萍办案高效的诀窍时,她总是笑着说,用心、用情、多动脑筋就能办好。今年年初,陈燕萍在审理一起通道纠纷案时,发现原被告是亲兄弟,因嫂子与婆婆为琐事争吵,两兄弟妯娌便打了起来,哥哥感觉受了侮辱,便在弟弟一家外出的必经通道上挖了一道沟,为此,弟弟将哥哥告上了法庭。为避免矛盾的加深,陈燕萍决定从调解入手,化解两家矛盾,促成兄弟俩和好。然而,此案在起诉至法院前,亲友、村干部已多次调解均未能见效。但陈燕萍没有退缩,她积极跟村干部联系,请来了年岁较大、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调解,借助于乡村淳朴的风气,情与法双管齐下,仅用半天时间,兄弟俩便握手言和,联手填沟,兄弟感情又和好如初了。

  关爱民生 道德楷模

  人民法官爱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陈燕萍在办案过程中事事、处处爱民、为民,履行法官的社会责任。她经常给到法庭要求赡养的老人午餐费和回家的路费,为案件受害人伸张正义,使他们感受到女法官的柔情,司法的温暖。

  靖江市新桥镇文东村村民曹陈氏,86岁,生有五子女,却没人扶养生活无着落,背着破篮子到法庭起诉子女。陈燕萍受理此案后,多次上门找其子女做工作,均遭到冷落和被拒之门外。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为了在全社会倡导孝顺老人的道德风尚,她立即到原、被告所在村开庭,邀请村民旁听。在法律与真情的感召下,五子女的良知得到感悟,曹陈氏的晚年生活得到落实。事后,曹陈氏逢人就讲:“我的幸福生活是陈法官给的,谢谢陈法官。”

  2002年8月,陈燕萍受理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原告是一名9岁的女孩叫何小敏,起诉亲生母亲张雪珍,要求被告给付生活费、医疗费和学费。从何小敏的奶奶处,陈燕萍得知了案件的基本情况:何小敏家住靖江市新桥镇益民村三组,1岁多时,左眼常常流泪,爸爸妈妈带她到当地卫生院检查,医生说,是青光眼。第二年,流泪愈发严重。爸爸妈妈带她去上海检查。医生说,她左眼上方长了个瘤。在医院挂了半个月的水,回来用了一年多的药。左眼停止了流泪,可是,上方出现了一个红红的肿块,并随她越长越大,6岁时,右下巴又出现一个肿块。但由于家境贫寒,何小敏一直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在4岁时,小敏爸爸因患鼻癌住进了上海一家医院,整整3年,数次手术,花去1 0多万元。在小敏7岁那年,她爸爸去世了,留下了5万多元的债务。其后一个多月,她妈妈悄悄地走了,就再也没回来。小敏就依靠爷爷到建筑工地做小工、奶奶在家种地养猪维持生活。但由于家里生活实在困难,加上小敏病情又在不断恶化,爷爷奶奶不得不带小敏去找她妈妈。当她找到妈妈时,妈妈却远远地躲开了。在与奶奶谈话间,陈燕萍才隐隐约约看到了小敏那张脸,天哪,这孩子怎么长得像个怪物。陈燕萍心里一惊:左右两腮上各长着小碗大的两个肿瘤,左眼几乎遮压在瘤子下。面对这样一个贫困的残疾孩子和年长的奶奶,陈燕萍的心里一阵酸痛,真不知道怎样安慰她们,只说了一句:“不早了,你们先回去吧,法院一定会主持公道的。”奶奶和代理人出了门,小敏却在陈燕萍办公桌前站住了,她猫着腰,把头缩得低低的,低声说了一句:“阿姨,帮我找找妈妈……”陈燕萍一听,心一下子被揪紧了,眼里湿润了:孩子要的不仅仅是每月100元的抚育费,她要的是母爱啊!陈燕萍站了起来,眼泪就下来了,走到孩子身边,摸着小敏的头说:“阿姨一定为你找妈妈。”第二天,陈燕萍就和书记员一起去送达起诉书,并亲自做小敏妈妈的工作,劝说她回到小敏身边,但她总是避而不见,最后干脆躲了起来。前前后后,陈燕萍总共去小敏妈妈家八次,但最终小敏的妈妈还是没有回家。听着小敏“我要妈妈,,撕心裂肺的呼喊,陈燕萍决心为小敏寻找妈妈,寻找母爱,寻找社会的关怀。她拉着小敏的手,十几次到靖江新桥、泰兴七圩等地寻找小敏的生母;她带着小敏到靖江市人民医院、南通瑞慈医院、南京中大医院、上海九院治疗;她带头为小敏治病捐款……开学了,她给小敏送去学生用品,学杂费、伙食费;儿童节,她给小敏送去礼品;春节到了,她给小敏添置新衣、新裤……有一次,陈燕萍带小敏去医院看病,小敏在进入检查室前搂着她说:“妈妈,我怕!”“不要怕,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战胜病魔!”陈燕萍疼爱地安慰着她。从此,每当陈燕萍去看小敏时,邻居都羡慕地说:“小敏,你的法官妈妈看你来了。”陈燕萍帮助小敏的事迹引感动了社会各界,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靖江市、泰州市的社会各界对何小敏进行了捐款。2007年1月,在全省“十佳法官”颁奖典礼上,陈燕萍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志,当场收到全省法院捐款14000元。南京一家医院整形外科亦为陈燕萍的事迹所感动,主动提出愿为小敏治疗,并减免相关费用。在金社会的共同关心和资助下,今年8月,上海九院成功切除了小敏左额部的肿瘤,半年后将进行第二次手术。2007年9月以来,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对陈燕萍的事迹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

  作为一名奋斗在农村基层法庭的普通法官,12年来,陈燕萍就是这样把辛勤和汗水撒在了乡间小路上,把法律和真情播送给千家万户,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审判事业。她以令人叹服的工作业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谱写了一曲当代法官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青春之歌。

文章出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堤路北路与上官路交叉口(邮编472000)  
电话:0398-2967227   
您是第 7457061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