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妈妈”、“办案状元”、“调解能手”┈┈,这些都是人们给予陈燕萍的荣誉称号。她扎根农村基层法庭十四年,每年审结案件200件以上。她审理了3000多件案例,无一错案,无一上访,也没有接受过当事人的一次吃请和礼金。她调解结案近2000件,调解率在70%以上,其中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率更是高达90%。如今,
不少当事人来到靖江法院打官司,都要求把案子给陈燕萍审理。他们说:“案件到了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
工作上积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漏补缺
陈燕萍1988年考进江苏盐城城区法院,1990年调到靖江法院,在机关从事立案信访工作。当她得知基层法庭案多人少,两次打报告,要求去基层。1996年春,她如愿以偿,满怀一腔热情去了基层法庭,一干就是14年。
在陈燕萍的法官生涯中,有两个严厉的领导都曾摔过卷宗,但正是这两位严厉的领导,帮助自己在审判业务上,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陈燕萍刚参加工作时,是从事书记员工作,一次,在作庭审记录时,陈燕萍一字不漏地将庭审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以为这样领导会高兴,可蔡庭长看过后,将卷宗摔到桌上,陈燕萍愣在那里,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泪水淌了下来,蔡庭长告诉她,书记员不掌握法律知识,庭审记录中就难以掌握庭审的重点,书记员记录时要善于从当事人的陈述中,进行概括、总结,掌握重点。以后,陈燕萍参加法律学习,一有空就观摩老书记员的庭审记录,一年下来,很快掌握了书记员的技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书记员。
陈燕萍在担任助理审判员时,一次草拟的一起人身损害案件的判决书连同卷宗送给分管院长汤建国审核时,汤院长看过后,将卷宗摔到桌上,“你看看,你写的什么判决书?说理不充分,当事人怎能服判,重写!”以后,陈燕萍将业余时间大都花在学习上,还经常向汤院长请教。
陈燕萍初到靖江工作时,遇到很多的困难。靖江地方不大,却有五六种方言,因听不懂方言,法庭判案时遇到难堪。一次,有个案子的当事人在陈述事由时说,“被告在外给我放扬,我非常气愤!” 陈燕萍疑惑地问他,“他给你放羊,要报酬吗?”原告急了:“怎么,他放我的羊,还要我给他钱!” 陈燕萍又问他,“人家免费为你放羊,你还气愤什么。”原告脸都涨红了,大发脾气:“你这法官,连这个都不懂,还审什么案子啊!”旁边的人也哄笑起来。这时,一旁的书记员塞给一张纸条,写着“放羊(扬),在当地的方言意思,就是造别人的谣言。” 陈燕萍恍然大悟,郑重地给当事人道歉。打那以后,陈燕萍不仅注意学习当地方言,还注意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她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听懂当地方言,与老百姓交流沟通。
陈燕萍具有极强的学习精神,在床头边、办公桌上、皮包里到处都放有法律法规、案例选集等读本,不管夜里何时到家,都要看上一会儿。她随身总是带着个笔记本,随时把办案的感受、同事的经验、群众的意见、领导的指示记下来,反复琢磨提炼,总结经验。在全国还没有精神赔偿之说时,她就首度在泰州地区尝试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积极探索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
陈燕萍办案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出现场”。有的同志对此不理解,认为现在案件这么多,“出现场”耗时费力,不如坐堂办案。陈燕萍却说:“作为法官,我也想尽快把案子给结了,但怎么结?在我看来,到当地调查走访,了解风俗习惯,和当事人双方充分沟通,往往就能找到化解矛盾最有效的办法。”98年,陈燕萍处理了一起排除妨碍纠纷案件。一当事人建房,批复手续齐全,但是邻居不让建。陈燕萍了解到当地有个风俗,建在一起的房屋屋脊必须对直,矛盾症结在此,她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邻里握手言和。
为了让乡亲们能听懂法律语言,陈燕萍还把常用的法律语言译成当地口语,让乡亲们一听就懂。2008年,村民张翠英到新桥镇村民郭云章的个体作坊打工,从事筛铁屑工作。工作没几天,张翠英就被飞出的铁屑打伤了左眼。经鉴定,为8级伤残。张翠英向郭云章提出赔偿金56987元。郭云章认为,张翠英未戴面罩,不按规程操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拒绝赔偿。根据法律规定,雇员受到伤害,应当由雇主承担责任,除非雇员存在重大故意,雇主才可免责。如何让当事人认清雇佣关系,理解重大故意等专业术语呢?
陈燕萍前往郭云章家做郭云章一家人的工作。“老郭啊,厂子虽小,但你是老板,张翠英是来为你打工的,你们之间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这一点,你承认吗?”陈燕萍首先让郭云章确认雇佣关系。郭云章承认雇佣关系,陈燕萍趁热打铁:“老板不好做啊,做老板是要负责任的。当面我叫你一声老板,写到纸上你就是法人代表,要负法律责任的。特别是在打工者受到伤害时,你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良心,你摸摸自己的心口想想,张翠英会自己弄坏了眼睛,有意讹你一笔钱财不成?”所谓重大故意,是指雇员采用恶意手段,导致自身伤残。陈燕萍巧妙地将“重大故意”的法律涵义告知了郭云章。陈燕萍去郭云章家三次,通过各种方式向当事人讲解法律知识,她一谈都是几个小时,郭云章一家人被她说得心服口服,同意赔偿。
我国农村基层法庭的当事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陈燕萍在长期的基层司法审判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当地民情的办案理念和方法。据陈燕萍的同事介绍,她办案的理念与一般法官不同。一般法官接手案件,首先是厘清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考虑如何裁决;而她则是积极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双方矛盾的症结,考虑的是如何化解双方矛盾,追求的结果是彻底解决双方纠纷。
比如,2009年11月她接手了一起离婚纠纷,开庭传票有效送达双方当事人,而开庭时被告没有到庭,正常情况下根据民诉法的规定,被告不到庭,视为其放弃到庭抗辩的权利,法庭可以缺席判决。然而她当日带领原告及其代理人、书记员到被告家中,发现被告的精神状态很不好,怀疑被告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即返回庭上,通知被告的父母,并同时做原告及被告父母工作,告知当务之急是给被告诊断治疗。通过做工作,原告将被告送到精神病医院救治,并撤回起诉。这是陈燕萍进行能动司法的一个成功案例,体现法律的公正性。
常和陈燕萍打交道的季律师说:陈燕萍办案有一秘诀,就是她的笑。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陈燕萍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的微笑,她用这真诚会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架起与当事人心灵之间的桥梁,唤起当事人内心的真情与良知。陈燕萍特别地强调微笑服务,将微笑办案理念融入司法活动中。
陈燕萍把自己的办案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 、笑”五字工作法。所谓“望、闻、问、切、笑”,说到底,就是用心去感知,用心去办案,掌握案件处置的主动权,争取案件的最终妥善解决,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融情于法,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
基层法庭处理的案子,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要确保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把握住一个“情”字。2002年8月,陈燕萍在审理一起抚养纠纷案时发现,当事人何小敏的父亲已去世多年,母亲又离家出走,只能随祖父母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小敏的肿瘤得不到及时治疗。听着孩子“我要妈妈”的撕心裂肺的呼喊,陈燕萍决心为小敏寻找妈妈。在多次寻找小敏妈妈无果的情况下,陈燕萍几乎承担起了何小敏母亲的责任,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大包小包去看小敏。开学了,她给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学杂费、伙食费。每年儿童节,她都要给孩子准备一份礼品。春节时,还给小敏添置新衣。还有给奶奶治高血压的药,有时还会塞给奶奶零花钱。
小敏脸上的肿块越长越大,把她的脸拼命向两边拉扯,五官都不成人样,她不敢跟人说话,走路不敢抬头,她恨透了镜子里的那张脸,她想如果不是因为这张脸,妈妈也许就不会离开自己。陈燕萍就多次带她去上海、南京等相关医院查治和联系手术治疗。通过网络,陈燕萍了解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能整治小敏病情,手术需分五次进行,费用高达25万元,从不肯求人的她,就利用休息时间四处募捐。
目前,小敏已经顺利做完四次手术,她脸上的两个肿瘤都被切除了,现在的她和同龄女孩一样,喜欢戴发卡,照镜子了。小敏说,她也许永远都无法报答法官妈妈的爱,但她会把这份爱珍藏在心里,好好学习,自立自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9年5月,陈燕萍承办一起离婚案,被告崔得胜因发生车祸下肢瘫痪不能到庭,陈燕萍亲自上门了解情况,进了门,陈燕萍看到小崔蜷缩在床上,屋里就是一张床跟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视机,声音开得很响。天气炎热,而身长褥疮的小崔只能仍躺在棉垫上,屋里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陈燕萍没去关掉电视,因为她知道,电视现在已经是小崔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了。她收拾了一下桌子上的碗筷,打开所有的窗户。“别开,我够不着关。”小崔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你放心,我会帮你关起来的。”说着,陈燕萍就坐到小崔的床头,小崔赶紧说:“别,别坐这,臭呢。”陈燕萍并没有介意。
陈燕萍询问了小崔腿伤的情况,慢慢提到了他的婚姻。原来夫妻感情一直不好,之前妻子提出离婚,小崔心情郁闷,在打工的路上出了车祸,这时妻子二次提出离婚,小崔一股气憋在心里,就是不想轻易答应离婚。了解小崔的心理,陈燕萍当即叫来小崔的妻子。她像一位大姐一样开导双方:“强扭的瓜不甜,也许你们的爱不存在了,婚姻走到尽头了,但是你们还有毕竟还有女儿,你们要相互体谅、宽容对方。”经过一番调解,小崔的妻子同意将婚后共同建造的楼房中属于自己的份额,作为扶养费给小崔,女儿由自己抚养。